【古韵风扬】清平乐-春归何处
清平乐 (宋)黄庭坚
春归何处?寂寞无行路。
若有人知春去处,
唤取归来同住。
春无踪迹谁知?
除非问取黄鹂。
百啭无人能解,
因风飞过蔷薇。
注释
①问取:问。
②因风:趁着风势。
评解
这首词写的是惜春之情。用笔委婉曲折,层层加深惜春之情。直至最后,仍不一语道破,结语轻柔,余音袅袅,言虽尽而意未尽。作者以拟人的手法,构思巧妙,设想新奇,创造出优美的意境。全词俏丽、新警、宛转、含蓄,表现了山谷词的风格。
集评:
薛砺若《宋词通论》:山谷词尤以《清平乐》为最新,通体无一句不俏丽,而结句“百啭无人能解,因风飞过蔷薇”,不独妙语如环,而意境尤觉清逸,不着色相。为山谷词中最上上之作,即在两宋一切作家中,亦找不着此等隽美的作品。
虢寿麓《历代名家词百首赏析》:这是首惜春词。耳目所触,莫非初夏景物,而春实已去。飘然一结,淡雅饶味。通首思路回环,笔情跳脱,全以神行出之,有峰回路转之妙。
黄庭坚(1045—1105),字鲁直,号山谷道人,又号涪翁,洪州分宁(今江西修水)人。所选是一首悼春词。词人少年得意,中进士,任校书郎,修撰神宗皇帝的“实录”,又以诗文受知于苏轼,并为江西诗派开山大师。
后因**重新执政,作者政见偏于保守,晚年屡遭贬谪,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。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,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。
赏析
春归何处?寂寞无行路。
首句因晚春景色将尽,内心惋惜,心绪茫然,才有此痴情的发问。
次句作答:“寂寞无行路。” “寂寞”二字,写出春归的无影无声,同时也暗示出词人的孤寂之情。
这里似问非问,似答非答,两句含蓄隐微,惜春之情于不经意间透露了一点。一开章即点明题意,是伤春悼春。
若有人知春去处,唤取归来同住。
“若有人”一句假设,语气并不肯定,说明作者对此假设信心并不足。看来,虽有与春同住的痴情,但希望渺茫。
话说得天真、恳切,足见作者对春的一腔深情。
这是词人强烈的留春情感,多么希望再回到往日春风得意之时,因此千呼万唤地招唤春天“归来”与词人“同住”。
这里作者以人格化的手法,赋春天以生命。
春无踪迹谁知?除非问取黄鹂。
下阕第一句直接说出:“春无踪迹谁知?”这说得更明白、更令人失望。“留春,春不住”,春天依然无影无踪、无声无息地消逝了,它的踪迹谁又知晓呢?这多么令人惆怅、伤感啊!
但作者情绪马上一转,因为人虽不知舂去了哪里,但整天在空中飞来飞去的黄鹂倒像是知道呢。
词人为了到处寻找春的遗迹,于是便去“问取黄鹂”。为什么寻春要问黄鹂呢?黄鹂鸣于****,该知道春天的去处吧,这是其一;冯贽《云仙杂记高隐处书》中有“往听黄鹂声”句,词人在这里借黄鹂来抒发自己的心胸——形势不利,老大无成,春风得意的往日一去不复返了,现在只有隐居山林,自得山水之乐,这是其二。
“除非”是“只有”的意思,语气坚决,与“若有人”形成鲜明对比,透露出一丝希望。
作者就这样漫不经心似的,一会儿说不知春归何处,一会儿又好像知道;一会儿仿佛有人知道,一会儿似乎只有黄鹂知道。迷离朦胧,真意不露。
百啭无人能解,因风吹过蔷薇。
当作者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黄鹂身上时,结果再次让人失望——“百啭无人能解”,因为黄鹂用清脆圆转的歌声回答我,可谁能听懂它唱的是什么?
这种归隐之念,很难为世人所理解,因此黄鹂啼叫虽然十分宛转好听,但也无人能解,留给词人自己的,只是满腹的惆怅。
一阵风起,卷走那凋谢的蔷薇花瓣……句中所写之景已暗示初夏到来,晚春将逝。读至此处,读者方明白作者并非不知春去了哪里,只是惜春深情使他不忍心说破而已。
写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。蔷薇花开,说明夏已来临。词人终于无奈地认识到:春天,确实回不来了。
总说
在这首词中作者分明惋惜春的归去,但又不费劲似地掩住了这种感情。全词自始至终都表现得十分委婉含蓄,看不出丝毫的伤春之感。直到词尾才隐约显现出作者的真意。作者就这样跟读者捉迷藏,将一腔惜春深情全部掩埋在平淡朴实而又像谜语一般的语言中,发人深思,耐人寻味。
这首〈清平乐〉表现了作者黄庭坚惋惜春光流逝的深情,与其它词人写伤春的词相比,他的构思比较别致,描绘得生动、形象、含蓄,具有诗意,令人爱读。词的上片写春天归去,下片写他寻觅不到春天的失望心情,作者晚年曾被贬官两次,这首词显然是有所寄托的,可能是作者藉伤春之情,抒发自己的理想无法实践,怀抱无法施展的苦闷心情。
在这首词中充满了“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”的感慨,然而用笔含蓄。全词是自问自答的形式,在自问自答之中饱含忧怨、惆怅之情。作者以词来抒写胸怀,颇受苏轼影响,这对突破“词为艳科”的藩篱来讲,起了良好的作用。
゜ゃ落㎜ ゛ʚ.E㎜丶 涟漪๓ 2016-11-07 00:37: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