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0)

论坛 >古韵风扬>【古韵风扬】宋词牌名中隐藏的故事你知道哪些?③

【精】 【古韵风扬】宋词牌名中隐藏的故事你知道哪些?③



【多丽】
  毛先舒曰:唐朝张均的一个家*叫多丽,擅长弹琵琶,也会赋诗填词。一名《绿头鸭》。又曰:此调平韵者名《绿头鸭》;仄韵者名《多丽》。杜甫《丽人行》诗有:“三月三日天气新,长安水边多丽人”,“多丽”一词,就出自这里。*名词名,皆同出一源也。

【天仙子】
  原唐教坊曲名,后用作词牌。《天仙子》本名《万斯年》,唐武宗时李德裕进,属龟兹部舞蹈伴奏曲。因皇甫松词有‘懊恼天仙应有以’句,取以为名。”任二北《教坊记笺订》则认为:“《天仙子》,与《乐府杂录》谓李德裕所进《万斯年》即《天仙子》者应无关。因《万斯年》乃宰相所进之‘颂圣’大曲,不应有小曲之别名。皇甫松作,及敦煌写卷所见之《天仙子》,无不咏调名本意,辞内各有‘天仙’、‘仙子’、‘仙娥’等字,尤不合宰相进乐之体。《新唐书·礼乐志》亦载其事,但并无‘即《天仙子》’说。”

【千秋岁】
  又名《千秋节》、《千秋万岁》。唐教坊曲有《千秋乐》,此调用旧曲另创新声。《旧唐书·玄宗本纪》载:开元十七年八月癸亥,“上以降诞日,宴百僚于花萼楼下。百僚表请以每年八月五日为千秋节,王公已下献镜及承露囊,天下诸州咸令宴乐,休假三日,仍编为令,从之。”由此可知唐玄宗将八月五日自己的生日这天定为千秋节,成为普天同庆的全国性节日,并且放假三天。

【小重山】
  小重山是一种眉型,又称小山眉或是远山眉,比较流行的一种画眉法。大概是我的审美差异,我觉得不好看,白搭了眉如远山这么一个好词,所以我是附庸风雅,人家是真风雅  唐人常用此调写宫女幽怨,故其调悲。始见《花间集》录晚唐韦庄词。《宋史·乐志》录宋太宗赵匡义新制乐曲亦有《小重山》,注入双调(夹钟商),盖借旧曲名另制新声。

【江城子】
  分单调、双调两类。单调首见于唐韦庄。
  
【解语花】
  清徐釚《词苑丛谈》云:调名取自唐天宝遗事,即唐明皇称杨贵妃语。
  五代刘仁裕在《开元天宝遗事》中载:“明皇秋八月,太液池有千叶白莲,数枝盛开。帝与贵戚宴赏焉,左右皆叹羡。久之,帝指贵妃,示于左右曰:“争如我解语花。”
  “解语花”来源于此。此后,诗中就有了“解语花”这一意象。

【风入松】
古琴曲名。郭茂倩《乐府诗集·琴曲歌辞四·风入松歌》题解:“《琴集》曰:‘《风入松》, 晋嵇康所作也。’”古辞今不传。毛先舒《填词名解》云∶“风入松,古琴曲;李白诗∶‘风入松下清,露出草间白’,词取此以名。”《词谱》云∶“汉吴叔文善琴,隐居石壁山,山多松树,尝盛夏抚琴于松下,遂作此操。”《风俗通义》∶“河间杂歌二十一章,内有《风入松》。”因而此词牌,是由琴曲而入乐府,又由乐府而沿为词名,由来古矣。

【玉楼春】
 《玉楼春》不要求严格的对仗,但它却有严格的平仄限制。
《花间集》顾夐词起句,有“月照玉楼春漏促”句,又有“柳映玉楼春日晚”句;《尊前集》欧阳炯词,起句有“春早玉楼烟雨夜”句,又有“日照玉楼花似锦,楼上醉和春色寝”句,于是取《玉楼春》为调名。另有种说法则说调名是源自唐白居易《长恨歌》“玉楼宴罢醉和春”诗句,见毛先舒《填词名解》卷四引《都玄敬诗话》。
五代有位词人叫顾夐(xiòng),生卒、籍贯不详,约后唐明宗天成中前后在世。前蜀王建通正时,(公元九一六年)以小臣给事内庭。久之,擢茂州刺史。后蜀建国,敻又事孟知祥,累官至太尉。《花间集》收其词55首,全部写男女艳情。被周颐评为“五代艳词上驷也”。认为其特点是“工致丽密,时复清疏。以艳之神与骨为清,其艳乃益入神入骨。其体格如宋院画工笔折枝小,非元人设色所及。”
  此人史料记载极少,什么资料都没,只知道曾在前蜀王建那任职,另有一件记载于“五代十国”史的事情,说顾夐“性好诙谐,仁前蜀时,见武官多拳勇之夫,遂作武举谍以讥刺他们,一时传笑。”
  王建尚武,某次王建在皇宫召开了一个踏春会,那些武将们纷纷上台演习武术,以讨王建开心。那时候的拳脚工夫最崇尚的是“象形拳”是一种模拟各种动物的特长和形态,以及表现人物搏斗形象和生活形象的拳术。看到那些将军们缩头摆臀的奇怪样子顾夐忍不住“哈哈”大笑。
  王建问他因何而笑,顾夐便吟诗取笑道:
  
  昔日曾看瑞应图,万般祥瑞不如无。
  摩诃池上分明见,仔细看来是那鹕。
  
  公开讥讽表演的武将们是“秃鹫”,在场武将自然怒不可遏,王建也非常不高兴,虽然没有降罪,但从此便不再重用他。
  他的作为让人虽然不喜欢,但从中却可以看出其人极有才华,瞬间便能用诗来回答帝王的问题。
  我们知道唐代律诗格律极严,顾夐大概是作烦了这些一板一眼的律诗,于是改变格律,写出了两首新词:
  
  其一:
  月照玉楼春漏促,飒飒风摇庭砌竹。
  梦惊鸳被觉来时,何处管弦声断续。
  
  惆怅少年游冶去,枕上两蛾攒细绿。
  晓莺帘外语花枝,背帐犹残红蜡烛
  
  其二:
  柳映玉楼春日晚,雨细风轻烟草软。
  画堂鹦鹉语雕笼,金粉小屏犹半掩。
  
  香灭绣帷人寂寂,倚槛无言愁思远。
  恨郎何处纵疏狂,长使含啼眉不展。

【木兰花】
木兰花
  这个词牌与《玉楼春》实在是剪不断理还乱。
  顾夐所创的《玉楼春》由于词牌新颖、曲调优美,很快便传流了起来,得到了许多文人的喜爱,其中便有当时前蜀的宰相韦庄。资料记载说韦庄为人极其吝啬,《太平广记》卷一百六十五《吝鄙类》:每次做饭时候,需要数数计算着煮几粒米,要称称计划所用的燃柴,哪怕少一小块肉渣都会发现,那是什么样的日子啊!最让人疼的就是后来提到的,儿子在八岁时去世了,妻子为孩子买了一身新衣服。没有钱买棺材,妻子用席子裹着孩子埋葬了。可韦庄还是觉得奢侈,心疼舍不得,硬是把孩子的新衣服剥下来埋了,而且,最后把席子也卷了回来,是让孩子光着身子埋在了土里。因为这么一件事把韦庄定位为“悭吝”,个人觉得实在太不合理,我只看到了他家真的很穷,如果不是生活所迫,做父母的谁会舍得让自己的孩子如此凄凉的去呢?《全唐诗》载有韦庄的一首诗《女仆阿汪》中道:“念尔辛勤岁已深,乱离相失又相寻。他年得我门如市,报尔千金与万金。”韦庄念女仆阿汪为自己一家辛苦操劳半生,以言许诺,如果日后自己得势,当以千金重谢。从中便可看出韦庄还是一个非常讲义气的人,并不吝啬。他在四川王建那为官时,认识了一名娇美多姿、能歌善舞的少女谢娘,她“姿质艳丽,兼擅词翰”,人长的漂亮,又会填词做诗,两个人貌似有点什么忘年恋之类的东西(虽然很多人都说那个时候韦庄都六十多岁的人了,不可能和个小姑娘有什么,但是想想82岁的老爷爷可以娶28岁的姑娘,人家也是可以有什么的)。于是他对照着七律和顾夐的《玉楼春》,写了首新词送给那姑娘:
据传谢娘芳名木兰,以花比美人,故名《木兰花》。后来韦庄娶了谢娘为妾,前蜀主王建知道以后,假托请谢娘教内廷宫妃歌舞为名,把谢娘骗入宫中,强占为己有。
   韦庄的《木兰花》与顾夐《玉楼春》的区别在于第三句,《玉楼春》为七言句,《木兰花》为两个三言句,其余都是相同的。到了宋代,《玉楼春》和《木兰花》被混而为一,清人万树编《词律》:“或名之曰玉楼春,或名之曰木兰花,又或加令字,两体遂合为一,想必有所据,故今不立玉楼春之名。”从此,词家以《木兰花》为《玉楼春》的别名,于是一场混乱。宋人名为《木兰花》词,大多皆是《玉楼春》体。
  宋代一首词的曲调在歌唱时,可以对音节韵度略作增减,因而便有添声减字之说,从音乐的角度,增叫做“添声”,减叫做“偷声”;从歌词的角度,增叫做“添字”,又称“摊破”,减叫做“减字”。
  许是《木兰花》的韵律容易被改造,于是便有了《减字木兰花》、《偷声木兰花》、《木兰花慢》诸调。
  《木兰花》是令词,故又称《木兰花令》

【一斛珠】
  原唐教坊曲名。
  《梅妃传》载,唐玄宗李隆基的宠妃江采苹福建莆田人,才貌兼备。江采苹的父亲是个医生对女儿期望甚高,以《诗经·召南》里《采苹》一诗的题目为女儿名字。江采苹自幼聪明,九岁就能背诵古代许多诗歌名篇。开元年间由太监高力士至闽、粤选美时被选入侍玄宗,深得宠幸。因其癖爱梅花,所居之处遍植梅树,每当梅花盛开时,赏花恋花,留连忘返,唐玄宗昵称她梅妃,又戏称为“梅精”。
  只可惜,好景不长,唐玄宗夺了儿子李瑁(mào)的老婆杨玉环为妃,使得清高孤傲的梅妃渐渐失宠。皇帝为讨好杨贵妃便把日渐失宠梅妃迁到皇宫外的上阳东宫去。梅妃作了《东楼赋》以抒心中哀。
  唐玄宗看了这篇赋后,略微有所触动,但有惧怕杨妃的妒悍,便叫人偷偷送去一斛珍珠赐于她。
  梅妃见了,伤心不已,写下来一篇《谢赐珍珠》,并将诗与珍珠一起送还给唐玄宗
  唐玄宗读后对梅妃的孤傲和清高很不满意,但又喜欢诗的清妙,便叫乐府为诗谱上新曲,曲名叫《一斛珠》。词牌《一斛珠》由此而得。
  安禄山叛乱,唐玄宗来不及带上失宠的梅妃江采萍就出逃了。不久,长安城陷,梅妃死于乱兵之手。唐玄宗自蜀归长安后,求得梅妃画像,并满怀伤痛亲题七绝一首。后来在温泉池畔梅树下发现梅妃尸体,胁下有刀痕,唐玄宗以妃礼改葬。


【更漏子】
  古时计时工具常见的有两种,一是“日晷”,二是“漏”。
  漏,也叫漏刻,是我国古代用来计量时间的仪器。最初人们是发现陶器中的水会从裂缝中一滴一滴地漏出来,于是专门制造出了一种留有小孔的容器,把水注入这个容器里,水便从容器的小孔流出来,这个容器叫“漏壶”。另外再制作一个有盖的容器收集漏下来的水,这个容器里面有一块能移动的木板(或是竹片),木板上面立着一根有标记的箭杆,容器盖中间有个孔,箭杆从盖孔穿出,这个容器叫“箭壶”。随着箭壶里面的水逐渐增多,木板托着箭杆往上浮,这时候盖孔处就能看见箭杆上的刻度,就能知道当时的时间了。
  后来古人发现漏壶里面的水是多是少时,滴在箭壶里的漏速是不一样的,漏壶内水多时,流水较快;水少时,流水缓慢,水压的作用影响了计时的精确,从而影响了时间的准确性,加上我国北方冬天空气寒冷,水容易结冰,古人就用沙代替了水,所以漏刻也叫沙漏或沙钟。
  根据史书记载,周代时已有漏壶,到春秋时期,漏壶的使用已相当普遍。古时夜间凭漏壶表示的时刻报更,所以漏壶又叫更漏。数更漏就是计数漏壶中箭的哪一个刻度,也就是计数夜晚的时刻的意思。
  晚上报时叫报更这是因为古人说时间,白天与黑夜是不相同的。白天说时间是“钟”,晚上说时间是“更”或“鼓”,古时城镇多设钟鼓楼,晨起(辰时,今之七点)撞钟报时,所以白天说“几点钟”;暮起(酉时,十九点)鼓报时,故夜晚又说是几鼓天,所以有“暮鼓晨钟”的说法。
  我们知道古代晚上一般都有巡夜的人,巡夜的人边巡夜边打击梆子以点数报时,因全夜分为五个更,所以报时也叫报更。五更分别为:一更黄昏(19-21点)、二更人定(又名定昏,21-23点)、三更夜半(又名子夜、中夜,23-1点)、四更鸡鸣(又名荒鸡,1-3点)、五更平旦(又称黎明、早晨、日旦,3-5点)。
  唐代时,因为漏刻的缘故,人们称晚上为“更漏”,杜甫《江边新乐诗》:“余光隐更漏,况乃露华浓”,许浑《韶州驿楼》诗:“主人不醉下楼去,月在南轩更漏长”,李贺《春昼》“朱城报春更漏转,光风催兰吹小殿”。由此可见“更漏”一词已大量见于唐诗中,但作为词调名的《更漏子》却是始于温庭筠,温庭筠多用此调咏更漏,故而得名。
  毛氏《填词名解》:“唐温庭筠做‘秋思词’,中咏‘更漏’,后以名词。”《苕溪渔隐丛话》:“庭筠工于造语,极为绮靡,《花间集》可见矣;‘更漏子’一词尤佳。其词云:玉炉香,红蜡泪,、、、、。”

【更漏子】
宋贺《更漏子》:“付金钗,平斗酒,未许解携纤手。吟警句,写清愁,浮骖为少留。 旧游赊,新梦後,月映隔窗疏柳。闲砚席,剩衾绸,今秋似去秋。”因词的起句有句“付金钗”,故后人更名为《付金钗》
宋贺《更漏子》:“上东门,门外柳,赠别每烦纤手。一叶落,几番秋,江南独倚楼。 曲阑干,凝伫久,薄暮更堪搔首。无际恨,见闲愁,侵寻天尽头。”因词的上阙结句有“江南独倚楼”句, 故易名“独倚楼”
宋贺《更漏子》:“绣罗垂,花蜡换,问夜何其将半。侵舃履,促杯盘,留欢不作难。 令随阄,歌应弹,舞按霓裳前段。翻翠袖,怯春寒,玉阑风牡丹。”因词中有“翻翠袖,怯春寒” 句,故易名“翻翠袖”
金丘处机《无漏子》,按律既是《更漏子》

【鹤冲天】
  《鹤冲天》为柳永自度曲,后人甚少填。本是恭贺举子登第的吉言,柳永用它填了个抛却浮名的曲。“鹤冲天”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末词人韦庄的《喜迁莺》中。
宋仁宗天圣二年(约1024年),柳永年约三十六七岁,三年一度的科举考试,柳永已数度参加,然均以落榜告终,屡考屡败,于天圣二年的又一度名落孙山的事实,再一次刺伤了原本自视颇高的诗人的自尊,郁闷之际,挥笔写下一首对他来讲贻害无穷的牢骚词《鹤冲天》。【“龙头”是指状元,北宋初梁灏82岁状元及第,有《谢恩》诗说:“也知年少登科好,争奈龙头属老成。”】
  传说宋仁宗赵祯看了这首词很不满。因而仁宗初年的再试,柳永成绩本已过关,等到临轩放榜时,仁宗以《鹤冲天》词为口实,说柳永政治上不合格,就把他给黜落了,并批示:“此人花前月下,好去浅斟低唱,何要浮名,且填词去。”
  话说,如果是我,我也这样做。不好好反思自身的不足自视甚高;明明一介布衣,却自个把自个当白衣卿相;最不能让人忍受的是“忍把浮名,换了浅斟低唱”,既然你这么看不上“浮名”,那就成全你算了。
  我都觉得他这词有些欠扁,何况万万人之上的皇帝?仁宗虽然有个“仁”,但毕竟不是礼贤下士虚怀若谷的唐太宗。更何况仁宗亲政,将朝庭对文人展露才华的鼓励落实到极致,由“庆历新政”的推行便可以看出皇帝对仕子文人的器重和求贤若渴。人皇帝在那边兢兢业业以图富国强民,开创一个太平盛世,而柳永非但不见贤思齐,还在一旁大放厥词,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,传播负面影响,能有他好果子吃才怪。
  皇帝很生气,后果自然很严重!也难怪柳永从此便“奉旨填词”了几十年,等到后来改了名字,才得了个蝇头小官
  注:此词牌与《喜迁莺》之别名《鹤冲天》者无涉。

【扬州慢】
又名《朗州慢》。此调是宋姜夔过扬州时自度之曲,内容是写扬州在战乱后的破败景象和自己的感慨。 见其《白石道人歌曲》。其自序云:“淳熙丙申至日,予过维扬,夜雪初霁,荠麦弥望。入其城则四顾萧条,寒水自碧。暮色渐起,戍角悲吟。予怀怆然,感慨今昔,因自度此曲,千岩老人以为有《黍离》之悲也。”

【望海潮】
  此调首见于柳永《乐章集》,是柳永所创的新声。调名是以钱塘(今杭州)作为观潮胜地而取其意。
  宋真宗咸丰末年,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,途经钱塘江时正值中秋,钱塘佳处,一片兴旺繁华的景象,钱塘江潮的雷霆震撼更是刺激壮观。观潮风俗在宋时甚是盛行,每年八月中旬,人们倾城出动去江边观潮。江中激浪滔天,江岸上则绮罗珠翠、红男绿女,俨然一个盛大的节日。柳永在钱塘时,偶然得知钱塘太守乃是孙何。孙何和柳永本是世交,在荆门任职期满后不回河南,落籍荆门,所以孙何兄弟三人都注以“荆门”人,而柳永的父亲曾在汝阳做个县令。所以虽然孙何比柳永大了14岁,但自小两家有往来,孩子们在一起玩耍也是经常的事情。
  柳永在杭州城里晃荡,孙何则在杭州为官,他乡遇故知,柳永自然想去拜访,但没料到孙何门禁甚严,柳永连大门都进不了。
  柳永是个自负的人,吃了闭门羹他怎么可能甘心。打听到孙何常邀歌*到府上歌舞助兴,于是他就去见了杭州名*楚楚。
  柳永那时候虽然还不怎么出名,但会面之后,几首好词就打动了楚楚,生出仰慕之心,要柳永写一首新曲词给她,柳永便做了那首《望海潮》。写完之后,纵歌而唱,婉转悠扬。这么一首好词好曲自然迷得楚楚七晕八素。柳永便就势说出自己欲见孙何,却没有门路,多次被拒之门外的事情,拜托楚楚如有机会到孙府伴宴,就唱这首词,楚楚欣然应下。
  中秋之夜,明月高悬。孙何在中秋月举行宴会邀请楚楚唱歌,楚楚也就唱了这首《望海潮》,并告诉孙何词的来历。
  孙何一听老朋友到访却被门房阻挡,自然心生愧疚,立即派人去请柳永,自己亲迎至府门。朋友见面,自然分外亲热。
  故事到这里,柳七公子得偿所愿见到老朋友,本来可以算是圆满结束。但不曾想因为这首词却引发了一百多年后的一场战争。
  这首词自从出笼后,很快风靡了真个大宋,不但民间,甚至到皇宫乐坊都争相演唱,久而久之,便传到了金国,惊动了金主完颜亮。完颜亮不但雄才大略,而且他还喜欢诗词,听完乐工唱罢此词后,惊讶得合不拢嘴了——为旷世词人柳永而惊,为词的华美而讶,更为无限繁华的钱塘而诧!其中的“三秋桂子,十里荷花”更是引得他无限向往。若是普通人还罢了,有雄心霸图的人一旦对什么人和事有了向往,麻烦可就大了。于是,他按捺不住了,再也不满足于他“天似穹庐”的塞外风光了,再也不满足他眼前的骏马与牛羊了!于是,他选派画工中的高手,混入临安,绘了一幅临安山水图带回金国。
  完颜亮遂命人装裱成屏风,他还嫌不够,于是在画上添加了他全副武装、立马西湖边上的肖像,这还仍嫌不够,便在自己的肖像旁题诗一首:“车同轨,书同文”,这就是要实现天下一统呀!雄心实在是大,野心实在不小。这首诗,实际就是完颜亮向宋朝发出的宣战书呀,且是不灭宋室誓不罢休的决心书!于是,绍兴三十一年,金海陵王完颜亮统率金军主力越过淮河,进迫长江。直杀的宋朝节节败退,险些亡国。完颜亮的铁蹄铮铮,不料天不灭曹,被一介书生虞允文在长江边上的采石矶,以1、8万兵力与15万金军决战,结果大败金军,赢得了著名的“采石大捷”。完颜亮也在乱中被杀。完颜亮如果地下有知,不知道会不会为他野心而懊恼。然而,历史不可能改写,即使后悔,他的痴愚和野心早已记入史册而不可更改了。这个词牌过了千百载之后,最有名的依旧是柳永的这首,也最得楼主的心。

. ゜ゃ落㎜   ゛ʚ.E㎜丶 涟漪๓ 2016-11-06 18:33:26

分享.收藏.复制本帖链接.举报该帖.分享帖子链接

论坛 >古韵风扬
. 回顶部